首页 > 酒店新闻 > 公司新闻

AG视讯·官方网站|聚焦 | 珲春:用远见卓识引领教育发展

发布时间:2025-10-15 18:00:02    次浏览

如果您尚未关注我们,欢迎点击上方的“中国民族教育”关注!文|本刊记者张滢 △珲春一幼的孩子在“韩服日”上身着民族服装做游戏朴峰日摄吉林省最东端,有一个小小的县级市,不仅是我国直接进入日本海的唯一通道,而且是我国从水路到韩国东海岸、日本西海岸,以及北美、北欧的最近点,更是三国交界的窗口,与俄罗斯、朝鲜山水相连。这个地方,就是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的 珲春市,一个朝鲜族人口占总人口 42.8%的城市。改革开放给这个依山傍海的边境小城带来了发展的契机。近年来,珲春更作为海上丝绸之路和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重要节点城市,作为吉林省开发开放的前沿和桥头堡,经济全面发力,在东北经济下行的大背景下实现“逆势飘红”。然而,人们也许很难想象,就是在这样一个地方, 在2012年之前,学校大多用的还是破旧的课桌椅、泥土操场,所有乡镇学校冬天还在烧炉子取暖。仅仅4年间,珲春教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崭新的教学楼、宽敞明亮的教室、鲜红的塑胶操场、先进的教学设备、温馨舒适的教师休闲中心……变到即使再挑剔的外来者,身处任何一所学校,都无法说出其办学条件与北京、上海的学校有什么太大区别。2015年起,珲春还在吉林省率先实施了15年免费教育。在这4年里,珲春教育到底发生了什么?立足长远 校园必须硬起来看一个地方的教育,首先看的是学校。学校破破烂烂,就算把教育吹得再好,也是一句空话。2012年9月,市教育局新任局长金胜德刚刚上任,就马上走入学校进行实地调研。面对破败不堪的校园校舍,他决定干的第一件事就是盖楼——全力打造标准化校园。在他的主持下,珲春市教育局对全市学校特别是民族学校进行了全新的改造和建设。盖楼,有没有资金支持是个重要的问题。他精心谋划,争取国家、省州市资金,通过本级财政、专项资金、社会融资、盘活资产等方式,累计投入1.4亿元,实施22个项目建设,高标准实施朝鲜族学校标准化建设,珲春第一实验小学、四小、五中、六中、二高中等7所民族学校的教学楼及配套服务设施全部实施了整体翻新(工程),功能齐全、设备先进、环境优美的朝鲜族特色校园,教学设施设备配备率达100%。全市朝鲜族学校班班通设备装备率100%,全部接入百兆教育专网。盖楼,究竟怎么盖也是不容忽视的问题。在金胜德的坚持下,珲春全市的朝鲜族学校由本地建筑设计院的专业人员参与设计,在硬件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上都突出了鲜明的朝鲜族特色,从源头上避免了朝鲜族学校和汉族学校过于雷同、千校一面的情况。 盖楼,还要立足长远。2012年年末,由于珲春市第五中学、第六中学这两所朝鲜族初中地处市中心,并且出现生源流失、办学质量下滑等一系列问题,市里计划把两所学校合并到一处。刚上任后不久的金胜德得知后,坚决不同意!原因并非坚持一己之见,而是他从数据中摸到了当地人口发展的脉络。当时,珲春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迅猛的经济发展速度吸引了大批邻近县市乃至省内其他县市的人口前来务工,外省人甚至外国人到珲春投资、定居都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人口的膨胀给经济社会带来的压力,很快就会传导到教育上。国内一些县市因为外来人口大量涌入,教育部门准备不足,造成教育资源短缺,引发了学校大班额现象,不但违背教育规律,对学生也有失公平。于是,金胜德顶住巨大的压力,分别重建了五中和六中。从两所学校建成投入使用到现在,短短4年,他的预见就得到了印证。两所初中不但没有遭遇生源萎缩,反而因为两所学校不同的办学风格与特色,形成良性竞争,越办越好。说到底,不管是盖楼还是教育投入,资金从哪里来才是根本问题。近3年,珲春市教育累计投入高达近20亿元。珲春二中的翻新工程在一分钱没有的情况下开工,这些工作开展的底气是什么? “没有市委、市政府对教育的重视和大力支持,珲春教育这4年的变化都不可能发生。”在金胜德看来,这才是珲春教育有所作为的底气所在。也正是有了这样的底气,他才把重视与支持化作“实锤”,一点一滴落到了实处。也正是有了这样的底气,珲春市才能创新民族教育政策,2011年以来每年投入朝鲜族教育专项资金和民族教育经费30万元,从2012年开始在朝鲜族幼儿园实施学前一年免费教育,对全市符合免保教费条件的幼儿实施免保教费。2014年至今,全市的朝鲜族小学和中学义务教育阶段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均提高为其他学校的2倍,分别为1200元和1600元。从2015年开始,珲春市更是领先全省,大步实施15年免费教育。依据相关政策要求,每年投入约2000万元实施普通高中阶段免费教育政策和学前三年基本免保教费政策。全面推广实施“阳光餐桌”工程,每年投入400万元用于学校食堂的水电费及工人工资,确确实实将所交伙食费全部用于学生。抓住关键 队伍必须带起来在珲春教育系统,校长们对金胜德这个面相严肃、不算特别有亲和力的教育局长既敬又“怕”。敬的是局长真干实事、说到做到,“怕”的是榜样在前,自己也得拿出真本领。今年7月,教育局派出校长和骨干教师南下参观学校,回到珲春已经是下午,四小校长金玉刚下火车就接到局里通知,傍晚召开座谈会,专门交流外出学习的收获。新学期刚开学不久,任务又来了,局里让所有校长做好准备,每个人用15分钟阐释自己的办学特色。“告别了混日子,没有了文山会海似的折腾,局里的要求是专注业务本身,‘逼’得我们不得不学习、提高”,金玉觉得现在自己的状态是“累并快乐着”。在珲春五中,有个特殊的特大号朝鲜族大炕。大炕所在的屋子,是学校的金光泽校长专为老师们设置的教师休息室。“学校不少教师年龄偏大,中午体力不支,可以在这里躺一躺,休息一下。”金光泽不经意的一句话,道出了珲春当地教师队伍的一大难题——教师老龄化严重。仅以五中为例,114名教师,平均年龄高达47岁。教师队伍老龄化可能导致的直接后果是后继无人,补充的新鲜力量根本不足以满足学校运转的需要。更困难的是,受种种因素影响,当地的朝鲜族毕业生当教师的意愿低迷。招不上朝鲜族教师,将直接影响朝鲜族学校双语教学的开展。为此,珲春市教育局主动作为、开拓创新,在为地方引进人才、补充教师等方面想尽了办法。通过公开招聘教师、特岗教师、免费师范生、“三支一扶”大学生等多种方式,有效拓宽了教师引进渠道。制定下发特殊人才引进政策、名优教师岗位津贴、提高班主任津贴、落实教师职称评聘制度、改善教师工作环境等措施,进一步调动了教师工作的热情和积极性。关于未来,金胜德还有个更大的计划,在征得市里同意的基础上,到五大教育部直属师范院校直接招收朝鲜族毕业生,以进一步缓解学校急缺教师问题。与此同时,珲春市教育局还积极开展朝鲜族教师培训,通过“国培”计划、“省培”计划和与教育发达地区建立合作机制,并长期与上海建平教育集团、上海郑杰校长工作室、华东师大等联合开展咨询式校长培训,有力地提升了民族教育的后发优势和潜在实力。眼下在珲春,每所学校内部都有一道独特的风景——教师休闲中心。有的已经装修完毕投入使用,有的则在紧锣密鼓的改造过程中。每所学校都按照自己的办学特色,精心构思、装饰、布置这个属于全校教师的“后花园”,或色彩明快,或庄重大气。老师们可以在工作之余,到教师休闲中心学习、读书、发展各种兴趣爱好。珲春四中的李丽辉校长还直接把自己的名校长工作室和教师休闲中心打通使用。煮咖啡、品尝手工小饼干、阅读最新出版的教育书籍杂志……在那里,名校长工作室不是学校“高不可攀”的所在,而是每个老师都可以自在放松的地方。特色鲜明 教育自然立起来所有的外围做法,最终指向的目标都是教育内涵发展。珲春市以创建“质量+特色”的朝鲜族教育品牌为目标,将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融于学校教育之中。扎实推进双语教学改革,持续深化小班化教育实践、创新开展民族学校协作研究,进一步促进朝鲜族教育优质、均衡、可持续发展。在珲春朝鲜族第一幼儿园,四五岁的朝鲜族小娃娃们就可以流利地用汉语交流。“我们采取的策略是渐进式的。小班没有过多强调用汉语,先让孩子们把自己的本民族语言说好,到中班慢慢培养孩子们用汉语讲故事,到大班老师们就在特定课时开始尝试全部用汉语授课。”园长金花顺对于在学龄前如何进行双语教学,很有一套自己的想法和做法。培养孩子们在说母语的同时说汉语,并不意味着让他们疏离本民族文化。在一幼,每个月都有一天“韩服日”。在那天,全校教师和小朋友一起穿着韩服来到学校,通过富有朝鲜族特色的校园环境设置、精心设计的民俗活动,从生活的点点滴滴浸润民族文化。市第一实验小学以开放式教育为主体,以艺术、体育为双翼,形成“一体两翼”办学特色;市四小整合体育课和音乐课,培养了学生民族特长项目;市五中精心研发校本课程,普及了民俗传统文化教育;市六中坚持“科研兴校”,用教育科研打造了学校特色……坚持“一校一特色”,突出了朝鲜族学校民族文化特色办学品位建设,在管理制度、教师底蕴、班级文化、校园环境等方面,大大提升了朝鲜民族文化教育的内涵。内涵发展带来的是教育质量的持续攀升。4年来,珲春市朝鲜族初中中考成绩连年在全州名列前茅,朝鲜语文、汉语、数学、英语、日语、理化、政史等学科合格率、优秀率在全州高居榜首,珲春二中高考成绩也连创佳绩。“现在很多民族地区,办的是民族学校,而非民族教育学校。”珲春五中校长金光泽的话有点“绕”,但也切实指出了当前不少民族学校缺乏民族教育特色的弊病。目前,珲春正在以创设具有特色的“高品质教育、高品质学校”为目标,在教育发展的道路上不断前行……关于珲春教育的未来,金胜德有着明确的指向:“经济越是发展,越要高度关注民族文化教育载体建设。只有具备与发展民族文化教育相匹配的教育文化设施,才能有效保障民族文化教育扎实有效开展。”(本文原载于《中国民族教育》2016年第10期) 公众号:zhongguominzujiaoyu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